我回想了一下我自己的英語學習歷程,真是很難定義什么是系統(tǒng),什么是不系統(tǒng)。中學英語課本有明確的課程大綱,又簡單到復雜,逐步推進,應該是系統(tǒng)學習的代表??晌掖髮W英語學習的經(jīng)歷卻又不是這么一回事兒,大一和大四看的英文書都是一個難度,沒有什么差別,甚至很難用系統(tǒng)這個詞來概括。在平常使用英語的時候更是沒有所謂的章法可尋,一切都是隨機應變。
所以到底如何系統(tǒng)地學習英語,這個問題絕對不是一個yes or no 可以回答的清楚的。不如拿學詠春拳做一個比方。
詠春拳三個主要套路:小念頭、尋橋和標指。小念頭是詠春最基礎的套路,核心練習攤、膀、伏以及中線發(fā)力。學詠春一定是從小念頭開始,反復練習到了一定境界才可以進入后面套路的學習。即便這三個套路全都學好,離實戰(zhàn)還是有著千里之距。三個套路是基礎,也是非常系統(tǒng)的,但是實戰(zhàn)中,千變?nèi)f化,毫無系統(tǒng)可言,可謂是一步一擂臺。所以我們通過這個例子能夠看出,不同學習階段,對于是否按照系統(tǒng)性學習有著不同的要求。
對于基礎階段的同學,系統(tǒng)性意味著遵循語言學習從易到難的方式開始學習,不會一開始上手就手足無措。最好的系統(tǒng)性的代表便是教材,英語教材的編纂從來都是如此,循環(huán)上升,逐層進步。我之前有篇文章提及了《新概念英語》,這套教材惠及了近半個世紀的中國英語學習者,亞歷山大先生在這本教材中出神入化的使用了reoccurence(重現(xiàn))的方式,奠定了現(xiàn)今評價教材的金標準之一。
換言之,對于基礎階段的同學,如果沒有按照一本教材來學習,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應該被稱作“學的不系統(tǒng)”。
另一個評價是否系統(tǒng)的標準是誰是你的英語老師。武學也好,書畫也好,只要是一門技術手藝,都特別強調(diào)傳承有序。老師是科班出身,即便教學中沒有激情與活力,甚至是照本宣科,但給學生的基礎訓練往往是最扎實的。
我的英語學習在進入大學之前應該屬于半系統(tǒng)的。之前《小傳》的文章寫過迅公,迅公眼界高遠,擊水三千,口音純正。當時我的口語和眼界已經(jīng)被迅公調(diào)教得很不錯了,這也是我考入南大之后可以輕松轉(zhuǎn)去英語系的原因。但是進了英語系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幼功不好,底子薄,尤其是在寫作上,行文造句都不得法。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小的時候說的多,寫的少,背的量也不夠。非科班的老師很有可能在英語其中幾項中做得出神入化,但是幾項的平衡感與相關性還是略微欠缺。
大學四年,每周至少要寫一萬字的英語作業(yè),而且大一大二兩年天天下午和丁老師練演講,他幫我逐字逐句的改稿子,這應該是我科班訓練的起點。丁老師的口語發(fā)音不算驚艷,但是出口沒有錯誤的句子,別人聽起來如果不考慮口音這個因素,會覺得他的英文一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旦落到寫作,絕大多數(shù)英美人士會自嘆弗如??瓢喑錾淼睦蠋熑绻霾坏?/font>“長板特長”,但是一定可以做到“短板不短”。
所以諸君在選擇老師這件事情上,不可不慎。最好多尋幾位老師,這樣可以各取所長。
至于買本教材,甚至是在網(wǎng)上找些免費資料就開始學起來的同學,錢的確是省了,但學習的效果要么是進步緩慢,要么是中途放棄,總之是浪費了時間??傊?,在初學階段,教材和老師一個都不能少,這樣才能確保學的是系統(tǒng)的。
當學習進入到中高階時,系統(tǒng)性已經(jīng)變得不是那么重要,關鍵是實戰(zhàn)。一直學教材的人,英語會刻板,不活潑,而且脫離語境也容易遺忘。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了這個階段就要主動出擊,一步一擂臺。聽說讀寫都要練習,但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訓練方式還是側(cè)重于讀寫,因為效率最高。聽、說都需要客觀條件。
聽可以作為閱讀的輔助,比如聽一些有聲書、新聞、美劇。但聽和讀的關系基本是這樣的,如果讀不懂,一定聽不懂;如果讀懂了,不見得能聽懂;如果能聽懂,應該能讀懂。所以我建議是以閱讀為起點,以聽力為檢測。在沒有文本或者字幕的情況下一頓盲聽,進步的效果非常有限。在高級階段,如果基本上閱讀絕大多數(shù)文本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則可以聽為主,以讀為輔,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刺激自己的聽覺和口語感知,利于保持極高的競技狀態(tài)。我現(xiàn)在每天還堅持至少聽一個小時的BBC World Service。
很多朋友覺得口語很重要,這一點不假,但是如果我要讓你把你想說的寫出來,你突然會發(fā)現(xiàn)你也不見得能寫。所以口語和寫作都是輸出,但是寫作作為輸出可以給你足夠的思考時間,甚至可以字斟句酌,可以翻閱字典。寫作完全可以作為口語的前期準備。當年我練演講的時候,真的是寫的遠遠多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