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 學英語,練聽力,上聽力課堂! 注冊 登錄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內容

英語學習|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研究

所屬教程:英語學習方法

瀏覽:

2022年01月14日

手機版
掃描二維碼方便學習和分享

邢新雅

【摘要】本文從國人學習英語的歷史及英語學習的現狀出發(fā),具體分析了目前國內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教學的優(yōu)缺點,并著眼于新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從語言、文化差異的角度,指出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既要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語言交際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語言功底扎實,文化底蘊深厚的實用型外語人才。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語言差異 文化差異

語言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語言教學及語言學習的復雜性。語言教學的價值不應局限于傳遞語言基礎知識,更應注重培養(yǎng)語言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語言交際技能。本文擬從國人學習英語的歷史及英語學習的現狀出發(fā),分析目前英語教學的優(yōu)缺點,并從語言、文化差異的角度探討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發(fā)展。

一、英語學習歷史及現狀分析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歷史已有一百多年之久。1862年,京師同文館作為第一個外語學習機構成立,正式將英語列入規(guī)范性課程的行列。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洋務運動的影響,政府開始大規(guī)模培養(yǎng)外語人才,具體集中于翻譯人才以及科技軍事等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為的是更好地了解與學習西洋文化,實現“自強”。

改革開放迎來了國人學習英語的一個新高潮,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強,使得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愈發(fā)緊密,國人清晰地認識到,要想國富民強,就必須走出去與世界交流,而走出去極其重要的一步就是學好英語,因為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經濟貿易,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fā)揮著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21世紀以來,國內的英語學習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需要指出的是,在洋務運動和改革開放初期,國人學習英語的目的都是為了與世界交流,并在交流中不斷發(fā)展自我。而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的英語學習,卻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應付考試。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教學延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教學內容過多地集中于詞匯和語法等書面語言知識,忽視了學生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違背了語言教學與人文教育相統(tǒng)一的規(guī)律。

二、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探討

1.基礎知識教學。

(1)詞匯教學。詞匯作為語言的構筑材料,對語言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

新形勢下的詞匯教學應體現文化性原則。任何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對語言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對語言所蘊涵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語言本身同等重要。在學習詞匯時,教師不僅要向學生介紹單詞本身的語言意義,還要讓學生了解詞匯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在學習單詞“cat”(貓)時,教師要明確指出,它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語言意義基本相同,都指向一種頭圓顏面部短,前肢五趾,后肢四趾,趾端具有銳利而彎曲的爪的夜行性動物。但它在兩種語言中所蘊涵的文化意義卻截然不同,“貓”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一種吉利動物,古代人民用“小貓撲彩蝶配紅牡丹”的圖案寓意長壽富貴,因為“貓蝶”與“耄耋”諧音,民間還流傳有“貓有五?!?、“貓入福地”等說法;但在西方文化中,“cat”多含有貶義,如“black cat”代表兇兆;“cat in the pan”代表叛徒;此外,“cat”還經常用來指代惡意傷人,包藏禍心的女人。

新形勢下的詞匯教學應體現情境性原則。“詞匯教學不應是一個孤立的過程,而應和句子、段落、情境相結合展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模式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語言情境中加深對詞匯的印象,從而提高詞匯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單詞“will”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情境:Mary是一個很自卑的孩子,因為數學成績總是上不去,她對自己很失望,甚至想要放棄數學,在老師給她提供了很多學習指導,并說了一句“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后,她重拾信心,發(fā)奮學習,在學期末取得了優(yōu)異的數學成績。在對此情境的分析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合理引導學生推斷出“will”在此句中的意義為“意志”。

新形勢下的詞匯教學應體現系統(tǒng)性原則。教師要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詞匯的形音、形義之間的聯系”以及詞匯在不同時態(tài)語態(tài)下的轉化規(guī)律。例如,在學習單詞“spend”時,教師首先要介紹英語中的濁化現象,即當清輔音/s/遇上清輔音/p/、/t/、/k/,并在單詞中位于重讀音節(jié)時,/p/、/t/、/k/會濁化成其相應的濁輔音/b/、/d/、/g/。教師還應舉出其他例子如study、sky等,并進一步解釋這些詞的讀音是如何體現濁化現象的。在介紹過“spend”的形音聯系之后,教師還應介紹其在不同時態(tài)語態(tài)下的變化規(guī)律,如在過去時中“spend”要變?yōu)椤皊pent”,在被動語態(tài)中要用過去分詞形式“spent”和be結合。

(2)語法教學。任何一門語言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都有自己獨特的組織模式。語法作為語言的組織規(guī)則,在語言學習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詞匯短語等個體語言材料只有通過一定的語法加以組織才能成為可被理解的句子。

應試教育下的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法的教授,但其教授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受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的限制和語法學習本身難度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直接采用中文進行語法講解,全英學習環(huán)境的缺失不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另外,目前的英語教學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學習,這導致許多學生直接利用漢語思維進行英語學習。

新形勢下的語法教學要求教師盡量用目的語講課??死甑恼Z言輸入假說認為,“人們通過接受可理解性信息的輸入習得語言”。對學生來說,教師在課堂上的話語是一種直接有效的語言輸入形式。教師用目的語講課,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全外語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分析理解教師的話語,會在無形中習得一定的語言組織規(guī)則,進一步為自己的語感形成奠定基礎。endprint

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要注重英漢語言的對比學習。由于對語言差異缺乏認識,再加上深受母語文化的熏陶,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總擺脫不了漢語的色彩。只有對英漢兩種語言加以對比學習,學生才能對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英語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在形態(tài)上的差異。漢語沒有人稱的格變化,因此同一人稱的主格,賓格,所有格在漢語中都用同一個詞表示,而英語對人稱的格則有著嚴格的區(qū)分,主格,賓格,所有格形式各不相同。例如:當“他”做主語時要用“he”,做賓語要用“him”,所有格則為“his”。

試比較:我給了他一本書。

他給了我一本書。

I gave him a book.

He gave me a book.

除了人稱格式的區(qū)別,英漢兩種語言在名詞表達上也存在很大差異。漢語中的名詞本身沒有形式上的變化,名詞單復數概念主要通過數量詞的單復數來體現。但英語中的名詞本身有單復數形式的變化,其復數形式主要通過名詞詞尾變化來體現。

試比較:我照了一張照片。

我照了兩張照片。

I took a photo.

I took two photos.

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英漢語言的形態(tài)差異,還要讓他們認識到英漢兩種語言在狀態(tài)上的差異。英語具有名詞化傾向,名詞、介詞、分詞等結構常被用來代替動詞意義,所以英語語言具有靜態(tài)特點;與英語的名詞化傾向不同,“漢語以動詞為主,動詞形態(tài)變化少但功能大,所以漢語經常用連動式、復合式”等來體現其動態(tài)特點。

試比較:She entered the classroom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她拿著書走進了教室。

The rain being over,we rode on.

雨停了,我們繼續(xù)騎車前行。

英漢的語言狀態(tài)不僅有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區(qū)別,二者在被動意義的表達上也存在很大差異。英語中的被動意義通常直接采用結構被動句來表達,但漢語的被動意義經常通過意義被動句(主動句)來表達,句子結構多為“動作接受者+動詞”。

試比較:Once he is saved,our task is finished.

一旦他被救出來,我們的任務就完成了。

He was drowned.

他溺水了。

2.基本技能教學。應試教育過多地注重書面語言知識的演練,忽視了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際。學生在跨文化交流時經常陷入既聽不懂又說不出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在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與發(fā)展。因此,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必須注重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聽”和“說”作為語言交際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師生的重視。

(1)聽力教學。“聽,是語言學習者主動地、有目的地對所聽內容做出正確理解的過程”。它要求學習者不能只停留在被動接受信息的層面,而應主動感知、識別聲源材料,從中篩選出有效信息,并聯系自身已習得知識,通過分析準確判斷出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

聽力教學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聽前準備階段(pre-listening)、聽力進行階段(while-listening)、聽后鞏固階段(post-listening)。

在聽前準備階段,教師首先要精確定位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以便為其選擇合適的聽力材料。其次,教師應通過介紹目的材料的主題以及相關詞匯和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從自身已有知識儲備中調動相關信息,對所聽目的材料進行預熱。最后,教師要在明確目的材料重難點所在的基礎上,合理設置與材料相關的題目。

在聽力進行階段,教師主要通過向學生播放目的材料,培養(yǎng)鍛煉學生捕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在實際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泛聽(extensive listening)和精聽(intensive listening)相結合的方式。泛聽,要求學生“抓大”,即捕捉材料的主要信息,對材料的主題、結構有一個整體了解;精聽,要求學生“補小”,即獲取材料的細節(jié)信息,更準確地理解材料內容?!胺郝牎焙汀熬牎毕嘟Y合的聽力教學法,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聽力技能。

在聽后鞏固階段,教師要采用多種測評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其作出評價。教師可以采用“書面測評”和“口頭測評”相結合的方式。書面測評包括:回答問題、完形填空、擬寫總結等;口頭測評包括:組建對話、口頭復述、小組討論等。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細心觀察,了解自己學生的優(yōu)劣勢所在,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有效的測評方式。

(2)口語教學。說,是以交流為目的進行的一項“生產性活動”。這個活動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它是語言學習者對自身所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口頭回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學習者首先要從已習得知識中調動與目的主題相關的信息,然后運用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對其加以有效組織,最后將其清楚地表達出來。

“準確度”和“流暢性”作為評價語言學習者口語水平的兩個重要標準,對口語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準確度,是指語言學習者要用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詞句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皽蚀_度”要求語言學習者不僅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還要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最真實的文化情境幫助學生準確地掌握語言文化知識。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測評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準確度。

流暢性,是指語言學習者在整個口語表達過程中要做到不緊不慢、連貫自如。“流暢性”要求語言學習者具備一定的用目的語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各類反映目的語文化的資源,如:電視節(jié)目,電影,歌曲等。學生通過欣賞各類文化資源獲得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很大程度上幫助他們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三、結束語

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要克服傳統(tǒng)英語教學只重書面知識的缺點,要立足于時代的發(fā)展需要,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語言交際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語言功底扎實、文化底蘊深厚的實用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治奎.大學英漢翻譯教程[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


用戶搜索

瘋狂英語 英語語法 新概念英語 走遍美國 四級聽力 英語音標 英語入門 發(fā)音 美語 四級 新東方 七年級 賴世雄 zero是什么意思青島市供銷一區(qū)英語學習交流群

網站推薦

英語翻譯英語應急口語8000句聽歌學英語英語學習方法

  • 頻道推薦
  • |
  • 全站推薦
  • 推薦下載
  • 網站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