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來說,雅思閱讀考試有一個基本的閱讀順序或者說所謂的閱讀方法,也就是先略讀全文,然后帶著題目關鍵詞掃讀,最后精讀相關語句解題。其中帶著關鍵詞掃讀和精讀的過程直接影響到做題的速度和正確率。在做判斷題的過程中也要充分重視這個過程,尤其是要以最快的速度解決關鍵詞的判斷。
常規(guī)的關鍵詞如特殊字體(大寫字母開頭的如地名、人名和國名以及斜體字等)、表示年代的數字在解判斷題時依然可以當作定位時的關鍵詞用,但是很多判斷題并沒有這些明顯的線索,這時候,專家建議考生聯(lián)系判斷題的出題特點和它的順序原則來進行審題和進一步的作答。
第一,從出題特點來看,判斷題的考點除了比較明確的要考數字時間范圍的精確度以外,更多的是考“關系”,而除了并列、因果、遞進、轉折、主被動等明顯關系以外,還有很多的題目其實是隱藏著隱性“關系”的,而且一般是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谶@個特點,就產生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即審題時先找出題干中產生關系的兩個事物(下文以A、B替代),然后以A和B為定位關鍵詞回原文掃描定位,具體會出現以下情況:1、A和B都在文中出現,但文中二者并無任何關系,也即題目中的關系在文中不存在,此時答案即為NOT GIVEN;2、A和B存在,但文中關系表述與題目相抵觸,則答案為FALSE或NO;3、A和B存在,文中表述的二者關系和題目中的為同義轉換,也即表述一致,那么答案為TRUE或YES; 4、A和B中有一者在文中未出現,且沒有出現他們的近義或反義表達,則答案也為NOT GIVEN,因為產生“關系”的事物都沒有全部出現,就更不用說二者的關系了;5、A和B有一項或兩項未出現,但文中有這一項或兩項的同義或近義表述,則仍視作A與B進行考查,解題方法同“1”;6、A和B有一項或二項未出現,但文中有該項反義表述,則根據具體情況作答。
第二,從順序原則的角度來看,由于判斷題有比較規(guī)律的順序性,也即文中對應的語句有順序性,因此專家建議考生在解題時可以利用該原則,選擇先解容易定位容易或者相對容易判斷題干中關系的題目,縮小答案的搜索范圍后再解其余題目。例如,第一和第二小題沒有明確定位關鍵詞,而第三小題題干中有大寫的地名或年代容易回原文定位,則可先對第三小題進行定位,然后在第三題的文中相對應部分之前的文章內容中尋讀第一和第二小題的對應點。
以劍六TEST2的Passage3為例,從NO.32到NO.40為判斷題:
32. For the earliest tribes, the concept of sufficiency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ncept of quantity。
33. Indigenous Tasmanians used only four terms to indicate numbers of objects。
34. Some peoples with simple number systems use body language to prevent misunderstanding of expressions of number。
35. All cultures have been able to express large numbers clearly。
36. The word ‘thousand’ has Anglo-Saxon origins。
37. In general, people in seventh-century Europe had poor counting ability。
38. In the Tsimshian language, the number for long objects and canoes is expressed with the same word。
39. The Tsimshian language contains both older and newer systems of counting。
40. Early peoples found it easier to count by using their fingers than a group of pebbles。
其中的33、36、37、38以及39由于題干中有大寫字母或年代這些相對容易原文定位的關鍵詞,則審題后可以帶著這些定位詞在原文中尋讀相關部分后先解這幾題,例如33題在文中對應的部分為第三小節(jié)開頭,則根據順序原則32題在文中的對應部分最后可能出現在開頭兩個小節(jié)中,這樣尋讀32題的范圍就縮小了,剩余題目也可以效仿這個方法。再者,以“關系”的視角來解題,那么32題可以被看成是the concept of sufficiency 與the concept of quantity之間的比較關系,以這兩項回原文尋讀,對應點為“Our ancestors had little use for actual numbers; Instead their considerations would have been more of the kind Is this enough? rather than How many? when they were engaged in food gathering, for example。”此句以 Is this enough 和How many兩個短句來同義替代題干中的兩個concept,而句中提到的我們的祖先考慮較多的是夠不夠而不是有多少則來同義轉換題干中的more important,因此由于比項均出現且二者的“關系”在文中也有同義表達,此題答案即為TRUE。此外40題也可以看作是有“關系”的題目,即fingers 與 groups of pebbles之間的關系,用哪一個數數更容易,文中對應點為 “Counting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number concept because it is possible to count by matching the items being counted against a group of pebbles, grains of corn, or the counter’s fingers。”,雖然產生“關系”的手指與鵝卵石均有重現,但二者并無任何比較關系,因此答案為NOT GIVEN.’
這里列舉的只是判斷題解題方法中很小的一部分,卻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兩個方法,當然它們也和大多數方法一樣并不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應結合具體考題和其他的方法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