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托??谡Z的回答重在如何去描述而并非回答。 考官更在意你的表達而非你的答案。 比如曾經筆者在考試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這樣的題:“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that classrooms should have video cameras for security?”( 你對教室設有攝像頭這一措施同意嗎?)
當很多同學面臨這個題的時候很難抉擇, 確實,我們生活中也很少考慮這樣看似無聊的問題。 于是考生們就會很焦慮: 要是我沒做選擇會不會扣我很多分啊? 其實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完全可以回答一個不知道, 并且大膽的猜想。 重申一次, 托??谡Z的一二題考的并不是看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或者給他一個完美的answer, 而是看到這個題用什么樣的語言結構去描述的。 所以你開頭完全可以這樣說并且說出自己的猜想, 這里我貢獻一個滿分答案的開頭。
“Wow! I think that’s a pretty difficult question about if security cameras should be in classrooms. I think that if we’re talking about America, unfortunately, I think yes – the classrooms should have video cameras”
于是我們很巧妙的將這陌生的題轉為我們熟悉的地點類題型。
既然我們的評分是在于語言而非答案, 所以我們要避免那些“斬釘截鐵”的話語。 反而, 我們需要在我們的句子里加上一些其他的成分是句子更加的復雜和流暢, 彰顯我們的語言能力。這也是符合英文說話習慣的。周通老師認為, 在英文寫作里, 我們應該提倡簡潔原則, 可是在口語里, 我們提倡長句原則。 因為英美國家的人說話習慣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認為的“直接”, 對比下, 漢語的表達會更直接。 比如我邀請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出去約會, 我會問她: 你這個星期什么時候有空?中文回答的思路往往會把重要的信息點放在句子的前面, 比如: 我星期天晚上有空。 星期天才是這個句子的核心部分。 然而英語(精品課)思維卻是在答案前堆積一大堆的無關的細節(jié), 比如: Well, I think I would have time probably on Sunday. 前面的 “Well, I think I would have time probably on….” 就是冗詞。 所以當我們回答托福獨立題的時候, 盡量的添加一些啰嗦的成分這樣才聽著像native speaker思考的方式。
比如我們試音的時候有個:“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中國同學回答的時候往往會這樣回答:“ I live in Hong Kong. It’s impeccably impressive. I love my homet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