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較為突出的一點(diǎn)是,方言與英國人的社會階層和地位有關(guān)。蕭伯納曾寫道:“只要一個英國人開口說話,就會引起另一個英國人的輕蔑。”英國最上層的口音被稱為fraffly,這個詞來自貴族們對于frightfully這個詞的發(fā)音。不知疲倦的勞德提到:“你們能來,我們真是榮幸之至。”這句話貴族們說出來是這樣的:“Weh sue fraffly gled yorkered calm. ”(We're so frightfully glad you could come.) 這種發(fā)音的基本特征就是話說出來卻不用動嘴皮子(查爾斯王子在這方面絕對有才華)。再舉幾個例子:
Aim gine to thice naiow.即I'm going to the house now。(我現(xiàn)在去那人家里。)
Good gawd, is thet the tame?即Good God, is that the time?(天啊,這么晚了嗎?)
How fay caned a few.即How very kind of you。(你真是太好了。)
與貴族口音相對應(yīng)的一種方言叫倫敦土話(Cockney),這是倫敦工人階層習(xí)慣的口音。蕭伯納在《賣花女》一書中惟妙惟肖地記載了這種口音:
Ow, eez ya-ooa san, is e?
Wal, fewd dan y'da-ooty bawmz a mather should, eed now bettern to spawl a pore gel's flahrzn than ran awy athaht pyin.
以上兩句話對懂英語的人來說恐怕也同樣需要翻譯:
Oh, he's your son, is he? 哦,是你的兒子嗎?
Well, if you'd done your duty by him as a mother should, he'd know better than to spoil a poor girl's flowers, then run away without paying. 你如果盡了當(dāng)母親的責(zé)任,那么你的孩子就不會無禮到把那個可憐的小女孩的花弄壞了,之后又不付錢就跑了。
當(dāng)然即使是蕭伯納也不能在書中過多地使用這種語言,幾頁過后,又重新回到大家都看得懂的英語了。作者在書中解釋道:“我很抱歉不能再用賣花女的方言寫下去了,因?yàn)槿绻麤]有特殊說明,倫敦之外的人恐怕就看不懂了。”
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系統(tǒng)地研究方言其實(shí)都是近期的事情。所以,人們很難知道在能夠記錄下各種方言之前,有多少已經(jīng)在時(shí)間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第一批想要記錄方言的人中,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有后來寫《魔戒三部曲》出名的托爾金(J.R.R.Tolkien)。當(dāng)時(shí),托爾金在利茲大學(xué)任教,認(rèn)為應(yīng)該在英國各種方言詞語消失之前廣泛而系統(tǒng)地記錄它們。
不過,這項(xiàng)工作還沒開展,托爾金就離開利茲去了牛津,還好,這項(xiàng)繁雜的工作由哈羅德·奧頓(Harold Orton)傳承下來。當(dāng)時(shí),調(diào)查員被分派到313個鄉(xiāng)村地區(qū),與當(dāng)?shù)氐睦夏耆?、不識字者,還有本村人進(jìn)行訪談(之所以鎖定這些人是因?yàn)樗麄兊目谝魶]有因?yàn)殡x開家鄉(xiāng)而改變)。訪談的內(nèi)容涉及每日生活必須用到的常用詞。這項(xiàng)工作從1948年持續(xù)到1961年,最終集結(jié)成《英國語言圖鑒》(The Linguistic Atlas of England)并出版。
奧頓的研究記錄了數(shù)量驚人的非常規(guī)用法。其中提到,兩個僅相隔9公里的英國村莊,說outer garment(外衣)這個詞時(shí)就很不一樣,分別是:greatcoat、topcoat和overcoat。在英國北部地區(qū),topcoat似乎都很通用,但是在什羅普郡(Shropshire)有一個小島上的居民卻不明所以地稱外衣為overcoat。
在牛津郡的一個菱形島嶼,人們稱喝飲料這個詞不叫drink,而叫sup。北部地區(qū)的人們常常將喝說成sup,這個南部的牛津郡,其他北部方言都不用,單單用了sup,這其中的原因沒有人能說得清。
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謎團(tuán),即21的說法問題,一會兒是twenty-one,一會兒是one-and-twenty。倫敦人說twenty-one,但如果你往北走50公里,21就變成了one-and-twenty。再往北一直到蘇格蘭,人們都說one-and-twenty,然后又變到twenty-one,規(guī)律是每50公里就變一下。在林肯郡的波士頓,一個人如果21歲,是twenty-one,但是如果說自己有21顆彈珠,又成了one-and-twenty,而在30公里外的洛斯,以上說法正好相反。
有時(shí),一些意義模糊的方言流傳到了國外,出人意料地大受歡迎。比如美語中有一個表示偷看的動詞,即peek,最早源自英國。該詞最早只限在東英吉利(East-Anglia)三個孤立的小島上使用,后來這兒的居民大多移民到了美國,同時(shí)也帶去了peek這個詞。同樣,表示線軸的單詞:spool,最早也只是限于英國中部兩個小地方的人使用。
美國人愛用的yeah,也是英國肯特郡、索立郡和倫敦南部的方言,而英國其他地方的人大多說yes、aye和ar。還有些源自英國的方言也漂洋過海去了其他國家,比如,澳大利亞人最愛說的fair dinkum(真的)、cobber(伙伴)、no worries(別擔(dān)心)等,都源自英國的地方方言。
有些方言僅限于個別與外界隔絕的地區(qū)使用,在約克郡的Craven地區(qū),即使進(jìn)入20世紀(jì)很久之后,那兒的牧羊人仍然用凱爾特語中的數(shù)字來數(shù)羊。凱爾特語在羅馬人征服這個小島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直到今日,人們還會用和中世紀(jì)英語差別甚小的語言,比如約克郡人說“你去哪兒了?”會用Weeah ta bahn?
(Where are you going?)來表示。
在約克郡南部的Barnsley區(qū),人們還會用莎士比亞愛用的thee和thou來表示you,而且那里還有一些復(fù)雜的、不成文的用詞規(guī)則。比如tha在表示你時(shí),只能用于那些熟悉的人,相當(dāng)于法語的tu。thee是你的賓格,所以,當(dāng)?shù)氐哪贻p人說“你閉嘴,否則我揍你”時(shí),會說“Tha'shurrup or Ah'll thump thee.” (You shut up or I'll punch you)。 至于反身代詞yourself和myself則分別是thissen和missen,這些詞至今仍在使用,不過只限于特定的場合。比如,父母對兒女可以用,但是兒女對父母或者長輩則不能用;小孩子之間可以用,青少年則只能用于自己的同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