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督當時是世界上最風光的殖民地總督,他下令為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在位)登基為王大肆慶祝,雖然這種慶?;顒觼淼糜行┻t。1903年,大英帝國從阿富汗綿延到中國邊界,一直延伸到印度新首都德里城外塵土飛揚的平原。印度總督寇松勛爵(Lord Curzon)邀請英帝國各地慷慨的統(tǒng)治者一道返回英國慶祝新王登基。一行人高高地坐在披著鍍金象衣的大象背上的華麗帳篷里,一路由家臣組成的軍隊護送。據說終場盛宴上人人珠光寶氣,堪稱史上最盛大的寶石展覽會。為了展現(xiàn)大度的姿態(tài),寇松勛爵免除了借給遭受饑荒各省的貸款利息。
以印度為其重要勝利果實的大英帝國覆蓋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陸地。大英帝國總人口有4億,其中四分之三為印度人,世界上最龐大的海軍是其有力保障。不列顛制造商和不列顛商業(yè)無處不在。80%的世界貿易在不列顛船只上完成。不列顛城市是歐洲最繁華的地方,蓬勃發(fā)展的郊區(qū)絲毫沒有侵略之虞。鄉(xiāng)間別墅非常豪華,藝術收藏品異常珍貴。埃爾加(Elgar)的音樂、吉卜林(Kipling)的詩篇、建筑師勒琴斯(Lutyens)的古典主義、約翰?辛格尓?薩金特(John SingerSargent)的華麗肖像畫無不反映了這種自信滿滿的心態(tài)。
然而,這種明顯的優(yōu)勢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產業(yè)競爭在歐洲大陸和美國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所依托的是全球原材料市場以及新增熟練工人。法國和德國的技術教育和技術創(chuàng)新反超不列顛。20世紀新興產業(yè)—汽車、航空和電影從大西洋彼岸傳至英國,愛德華國王最先購置的兩輛汽車一臺是德國的奔馳,另一臺是法國的雷諾。帝國統(tǒng)治的成本并不低。在20世紀前10年,教育在公共支出中的比例只有10%,帝國防衛(wèi)卻占了55%。俄國、美國、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皆心懷帝國野心,德國為了和英國海軍較量,專門建立了一支海軍。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于1904年和法國達成“友好協(xié)議”。這也多虧了愛德華七世的個人外交,他會講流利的法語,口才了得。出乎母親維多利亞女王的意料,他成長為一位盡職盡責、深受愛戴的君主。1907年,友好協(xié)約的范圍擴展,將俄國囊括進來,有心人應該知道,三國聯(lián)盟的目標是牽制德國。
1902年,索爾茲伯里侯爵將內閣交給他軟弱的侄子亞瑟?貝爾福(ArthurBalfour),而不是理所應當的繼任者約瑟夫?張伯倫。張伯倫是內閣的主導人物,他擔任殖民大臣,并認為殖民地部是帝國事實上的核心所在,不過他于一年后辭職,意在集中精力繼續(xù)致力于終結自由貿易和在帝國各地設立關稅壁壘。張伯倫明確承認英國制造商正在漸漸失去競爭優(yōu)勢,他尋求重新實行貿易保護,無論是糧食,還是工業(yè)產品。他語重心長地提出要求:“糖沒了,絲綢沒了,鐵沒了,羊毛受到威脅,棉花也會消失不見!這種情況你們還能忍受多久?”他得到了商業(yè)和農業(yè)領域許多人的支持,不過自由黨人反對食品價格上升,“面包變小”。托利黨內對此產生分歧,和6年前皮爾擔任領導人時期一樣。貝爾福努力將托利黨團結在一起,并試圖和愛爾蘭議員打好關系,他于1903年頒布另一部愛爾蘭土地法案,該法案允許愛爾蘭佃農購買他們所耕種的土地。然而在1906年的下次選舉中,自由黨人大獲全勝,奪得400個議席,上了年紀的亨利?甘貝爾-班納曼(HenryCampbell-Bannerman)為領導人,他是一名思想激進的蘇格蘭人。托利黨人僅剩157個席位。大約29名托利黨人打著勞工代表委員會(LabourRepresentation Committee)的旗號當選,其中不少人和自由黨人達成了選舉協(xié)議。他們很快組建了勞工黨(Labour Party)。
甘貝爾-班納曼擔任首相兩年后,因健康不佳辭職,讓位于亨利?阿斯奎斯(Henry Asquith)。阿斯奎斯是一名溫文爾雅的律師,以在內閣會議期間給密友維尼夏?斯坦利(Venetia Stanley)寫的大量情書而聞名。這些情書與內閣會議記錄無異,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阿斯奎斯內閣與格雷1832年內閣和格萊斯頓1868年內閣一樣,是了不起的改革派內閣。激進派貴族霍爾丹勛爵(Lord Haldane)在這屆內閣里擔任戰(zhàn)爭大臣,年輕的前托利黨人溫斯頓?丘吉爾擔任貿易大臣,頭發(fā)烏黑、性格外向的威爾士演說家大衛(wèi)?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擔任財政大臣。
盡管風流韻事為母親所詬病,愛德華七世仍然被稱作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國王,尤其在與法國建交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
財政大臣一職至關重要。19世紀60年代,在格萊斯頓的領導下,財政部成為國家財政清廉的體現(xiàn)。勞合?喬治無疑是首位左派大臣,在他的領導下,財政部成為創(chuàng)新性政策的工具。5年時間內,內閣制定了為今后福利國家打下基礎的大量措施。勞合?喬治及其同僚提出為年滿70歲的老人發(fā)放養(yǎng)老金,學校提供免費餐,以及設立學校診所。他致力于改善濟貧院條件,成立職業(yè)介紹所,以及為離婚單身母親發(fā)放贍養(yǎng)費。工會組織罷工活動造成大量損失,后對新成立的勞工黨做出重大讓步,勞工黨也沒有對工會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在國防方面,勞合?喬治尋求“削減前人輕率建立的軍備的龐大開支”,將原計劃的6艘新無畏戰(zhàn)艦減少至4艘。在這個問題上,他至少在新聞宣傳運動期間遇到了對手,對方是魅力非凡的海軍上將杰克?費舍(Jacky Fisher)。公眾紛紛要求“我們想要8艘,我們不要等”,勞合?喬治不得不讓步,第一艘無畏戰(zhàn)艦在短短4個月后建成。
1906年自由黨政府的兩位重要人物:勞合?喬治以及丘吉爾。他們共同促成了福利國家制度,最后在政治理念上分道揚鑣。
這一切花費巨大。在1909年“人民預算”中,個人所得稅升至1英鎊征收1先令2便士,收入超過5000英鎊還要1英鎊額外征收6便士。此外還有土地稅、燃油稅,以及煙草和酒的關稅。富人們哀號一片,勞合?喬治卻以此為樂,為“令公爵失望”而自豪。事實上,“公爵”是他最喜歡罵別人的詞;他抱怨說一個排場十足的公爵比兩艘戰(zhàn)艦的花費還要大。預算在下議院通過的時候,在上議院占據多數席位的托利黨無視不要反對財政法案的慣例。勞合?喬治不屑地認為上議院是“從失業(yè)者中隨便挑選500人組成的機構”。1910年1月,阿斯奎斯不得不就這次預算專門舉行一次選舉。選舉過后,他成為少數派政府領導人,所依靠的是82名愛爾蘭人和40位如今明確認定勞工黨的議員的支持。
上議院此時通過了預算,可是愛爾蘭議員的權力如今舉足輕重,一場有關愛爾蘭地方自治的交鋒勢在必行。格萊斯頓曾表示上議院的矛盾“必須分出個結果”,他的預言應驗了。阿斯奎斯向議會提出一項議案,主張上議院的擱置權不得超過3個議會期,這理所當然遭到了上議院的反對。就在此時,國王去世了。維多利亞女王遍布歐洲各國的親戚們趕來參加他的葬禮,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稱這次葬禮“皇室顯貴齊聚一堂,其盛況此后不復再見”。參加葬禮的很多人不久便在戰(zhàn)場上相見了。
阿斯奎斯如今不得不尋求得到態(tài)度尚不明朗的新國王喬治五世(1910—1936年在位)的保證,如果這項議案再次提出,國王會同意創(chuàng)造足夠多的自由黨議員來確保其通過,這可能需要多達250人。喬治五世身邊顧問大多數是托利黨人,明顯具有偏向性,他們幾經商討后,國王點頭應許,不過條件是他就這項議案專門舉行第二次選舉。選舉于1910年12月舉行,阿斯奎斯的職位有驚無險,不過這次仍主要依靠愛爾蘭人的選票。上議院做出讓步。喬治五世履行了身為一名民主君主的職責,帶領下議院對抗貴族統(tǒng)治和混亂政局。
新勢力開始登場。勢頭強勁的工人運動演變成為蓬勃發(fā)展的勞工運動。1911年,水手、碼頭工人和鐵路工人掀起罷工,引起一片混亂,其結果大體上是成功的。作為回應,勞合?喬治提出為重要行業(yè)的工人提供有限醫(yī)療和強制性失業(yè)保險。女性運動的勢頭也毋庸置疑。以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為首的激進女權主義者沖進議會和唐寧街,她們使倫敦霍洛威女子監(jiān)獄一時間人滿為患。喬治五世在德比騎馬比賽時,艾米麗?戴維森(Emily Davison)策馬沖向了他,這起事故在早期電影屏幕上有所展現(xiàn)。
婦女參政權論者艾米琳?潘克斯特被警察逮捕。在以前,即便是民主派改革者都認為婦女投票權只是天方夜譚。
1912年4月,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象征著英國商業(yè)驕傲的“泰坦尼克”號在其處女航途中撞上冰山,1517條人命隨之葬身海底,這嚴重打擊了英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在南極洲,英國探險家史考特(Scott)隊長被挪威探險家阿蒙森(Amundsen)搶先一步抵達南極,而史考特在途中被凍死。史考特的同事奧茨(Oates)隊長自覺無法繼續(xù)前行,他為保全隊友犧牲了自己。他留給隊友的最后一句話成為傳奇: “我出去一下,過一會兒回來?!保↖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some time.)隨著《輕騎隊之戰(zhàn)歌》的問世,英國的戰(zhàn)敗被蒙上了一層史詩英雄主義的色彩。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再次震撼并動搖了大英帝國的信心。
1912年,愛爾蘭最后一次出擊。在威爾士和蘇格蘭議員的努力下,兩國的政治愿望暫時得到了滿足,不過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態(tài)度并不明確。他們想實現(xiàn)愛爾蘭自治。阿斯奎斯內閣依賴于愛爾蘭議員的支持,因此這個問題不能長期無視。新的自治議案在下議院通過,但遭到了上議院的否決,新的議會法案要求這項議案推遲到1914年再表決。這遭到了愛爾蘭裔律師愛德華?卡森爵士(Sir Edward Carson)的強烈反對,他打出了“阿爾斯特絕不認輸,阿爾斯特必將勝利”(Ulster willfight and Ulster will be right)的口號。卡森計劃招募一支8萬人的民兵隊伍,并開始在德國購買武器。1914年3月,柯里奇(Curragh)是都柏林城外的一處軍事基地,該基地的英國軍官以辭職之舉聲援卡森。于是愛爾蘭自治運動聚焦于一點,那就是阿爾斯特是否應該被分割,以及分割多久。自治法案于1914年成為法律。不過由于阿爾斯特問題懸而未決,該法案被暫時擱置。
雖然人們以為戰(zhàn)爭蓄勢待發(fā),但誰也無法預測戰(zhàn)爭的導火索是什么。英國歷史學家A.J.P.泰勒(A.J.P.Taylor)寫道:“誰也沒有下定決心挑起戰(zhàn)爭。政治家們估算錯誤……成了自家武器的俘虜。本應提供安全和維護和平的強大軍隊卻將國家推入戰(zhàn)爭的泥潭。”1914年6月,戰(zhàn)爭的導火索出現(xiàn),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在薩拉熱窩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此前10年間形成的歐洲各國聯(lián)盟之間的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奧地利認為有必要出兵討伐塞爾維亞,于是開始炮轟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俄國則出兵支持塞爾維亞斯拉夫人,如此就觸發(fā)了奧地利和德國之間的聯(lián)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抓住時機主張領土擴張。而其對立者即是1907年達成協(xié)約的法國、俄國和英國。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zhàn);2天后,對法國宣戰(zhàn)。依照德皇前參謀長馮?施利芬伯爵(Count von Schlieffen)趕在俄國調兵或英國派兵跨越英吉利海峽之前迅速出擊法國的計劃,德國很快入侵比利時。
這就是后人所說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人們通常認為這場戰(zhàn)爭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殺戮,一場“驢子領導獅子”(lions led by donkeys)的戰(zhàn)爭。在某些方面的確如此,其目的與18世紀的馬爾堡伯爵和19世紀的威靈頓公爵所指揮的戰(zhàn)爭并無多大不同。對英國而言,戰(zhàn)爭的目的是保護國家免受商業(yè)封鎖,以及遏制足以威脅英國地位的歐洲大陸強國的出現(xiàn)。
主張領土擴張的德國對大英帝國的威脅與之類似。低地國家的狀況對英國尤為重要。1831年,倫敦方面參與了比利時的獨立,保證會保持中立態(tài)度。而此時好戰(zhàn)的德國海軍有可能即將控制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各港口,從而封鎖英國的進出口渠道。對于阿斯奎斯內閣而言,這是不能接受的。8月4日,德軍打破了比利時的中立狀態(tài),英國隨即對德宣戰(zhàn)。一支13萬人的英軍跨越英吉利海峽,就歷史上英國一貫爭奪的領土與大陸敵軍展開較量。一個世紀以來,英國小心翼翼地避開歐洲大陸的種種爭端,如今這種局面突然間被打破。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對屬下說:“全歐洲的燈光即將熄滅;我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看到燈光再次點亮了?!?/p>